今天你可能说了很多话,也可能只是听别人说话。。。
今天你可能做了很多事,可是想做的不是这些事。。。
到了夜晚,你还想听什么,做什么?
CVC中文广播电台,星期一到五,晚上八点到十点,聆听夜语
于玲听你说说话、聊心事。。。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 心情小故事

~+~+~+~+~+~+~+~+~+~+~+~+~+~+~+~
公平的上帝

欧洲某国的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仅仅30岁就已经誉满球,而且她拥有一位如意的郎君和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一次她举行完一个成功的音乐会后,歌唱家和丈夫、儿子被一群狂热的观众团团围住。人们七嘴八舌地与歌唱家攀谈起来,赞美与羡慕之词洋溢了整个会场。

有个恭维歌唱家少年得志,大学刚毕业就走进了国家级剧院,成了一名主要演员;有的人恭维歌唱家25岁就被评为世界十大女高音之一,年轻有为;也有的恭维歌唱家有一个优秀的丈夫,而膝下又有下活泼可爱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的小男孩。

在人们议论的时候,歌唱家只是静静地听,什么也没有表示。当大家把话说完后,她才缓缓地说:“首先我要谢谢大家对我和我家人的赞美,我希望在这些方面能够和你们共享快江。但是,你们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还在另一方面你们没有看到,那就是你们夸奖的活泼可爱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小男孩不幸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而且他还有一个经常要被关在屋里精神分裂的姐姐。”

人们震惊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这时,歌唱家又心平气和地对人们说:“这一切说明什么呢?恐怕只能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上帝是公平的,给谁的都不会太多。”

完美的生活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然而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却注定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有善良的天使,也在可怕的幽灵;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有鲜花与掌声,也有失败与挫折。但是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接受上帝的给予,用坚强的毅力去坦然面对挫折,成功之门总有一天会向我们敞开。

~+~+~+~+~+~+~+~+~+~+~+~+~+~+~+~

星期五 - 心情好新闻

~+~+~+~+~+~+~+~+~+~+~+~+~+~+~+~
调查揭示研究生偶像崇拜五关键词 半数无偶像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考虑现实的东西太多,所以感觉心中没有偶像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2007级研究生李应虎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持李应虎这样想法的人在研究生群体中不在少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金声玉也坦言,“大概因为自己是学哲学的,看问题比较理性吧,而且自己已经过了那个年龄了,不会再崇拜某一个明星了。但可能会比较喜欢一些歌星,如罗大佑、郑智化、邓丽君、黄家驹等等,喜欢他们的歌,能够打动心灵,但谈不上崇拜。”

该项调查显示,约50%的研究生现在已经没有偶像崇拜。与以前相比,研究生群体的偶像观越来越模糊,偶像的缺失让他们正在经历“偶像黄昏”。

对此,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老师表示,在中学生、本科生都有自己崇拜偶像的情况下,研究生偶像崇拜的现象却越来越少是很正常的。心理学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一般始于12岁,在14岁到16岁时,会达到一个高峰,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像崇拜的欲望会不断下降。并且,从14岁到16岁,青少年对偶像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发展,在20岁到22岁达到顶峰。反映到现实中,有的同学在研一阶段就没有了崇拜的偶像,而有的可能还要持续到25岁甚至是30岁才没有偶像。“在青春期,我们对自我感到迷茫,对现实和理想的区分不完善,批判式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需要通过对偶像人物的认同来确立自我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偶像崇拜是特定年龄心理发展的‘附属品’”。

调查发现,现在的研究生群体在偶像崇拜方面更趋理性。有10%的学生表示,“不可能因为某一方面,我就会非常崇拜他,把他定为我的偶像”。而人无完人,偶像也有缺点。这造成了许多学生对很多杰出人物仅仅是佩服,而不能上升到崇拜,把他们定为偶像的地步。

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陆瑶(化名)的观点颇有代表性,“我觉得那些偶像式的人物很难让我去崇拜。崇拜明星吧,不断出现的丑闻和炒作让我失望;崇拜学者吧,一连串的造假让我心寒;崇拜企业家,突然又发现他们很多是为富不仁的”。

华东师大企业管理研一的一位女生在问卷中写道:“我们看到的明星都是表面化的,并不了解他们的内在品质,因此,我没有把他们当作偶像的感情基础。我认为,偶像应该是具有人格魅力且博学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逐渐发展起来,我们对偶像的认识和我们的偶像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可以从更加理智和成熟的角度来看待偶像的成就和个性特征,欣赏其优秀方面,接受其不足之处。”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老师说,“偶像的缺失,其实也代表着‘自我’的发展越来越成熟。我们能够区分现实和理想,恰当地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偶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