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光不再的英国酒吧业
众所周知,英语的总词汇量每年新增加两万五千个左右,不过,人们却很少去注意那些可能消失的英语单词。如今,有一个常用的单词面临在几十年内消亡的危险,这个词语便是pub(酒吧)。英国啤酒与酒吧协会(British Beer and Pub Association)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英国每周大约有39家酒吧因经营不善倒闭。若继续保持这个速率,到2037年,人们在24万平方公里的大不列颠王国将再也找不到一间酒吧,“public house”(pub的全称)也将和英语的众多历史词汇一样,被收编进百科大辞典和博物馆,不再与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
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危言耸听。在历来以尊重传统闻名的英国,酒吧文化怎会一夜之间消失?实际上,下班后邀约三五好友至酒吧,来上一品脱健力士(Guinness),嘴里谈论着政治、天气、女人,几乎成了英国蓝领阶级百年不变的每日必修课。
18世纪的散文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曾将酒吧形容为“人类所造万物最美之所在”。从1830年降低酒精销售门槛的“啤酒法案”生效以来,酒吧便一直伴随着不列颠人的现代生活不断发展。随着风格各异的主题酒吧(Theme pub)和酿酒厂的连锁酒吧(Tied house)的不断壮大,英国的酒吧也就在商业发展的裹挟下遍及大街小巷。二次大战结束后,政府逐渐为酒吧的开放时间松绑,人们更是得以经常三五成群,从一个酒吧不断转移到另一个酒吧(英国人称为pub crawl),尽羽觞之意。
时至今日,英国人依然秉承其数世纪的酒吧文化传统。但是,软件再好,也架不住经济危机的硬性冲击。据统计,英国去年大约有2000间酒吧被迫关门,这造成了近十倍于此数的失业人口,另外,尚有七万五千个与酒吧相关的职位随时处于危险。就此,酒业协会已经求助于彼得•曼德尔森,但媒体似乎并不认为这位商务大臣能拿得出有效的救急手段。
其实早在六七年前,受到超市扩展的影响,英国酒吧行业的衰退便已经十分明显,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发起了一系列的“酒吧拯救运动”,怎奈超市里的酒水价格越来越低,而经营酒吧所需的房屋租金越来越高,因此收效甚微。
《金融时报》3月的一篇分析文章说,英国酒吧的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对景气的低迷难辞其咎。此外,啤酒税、禁烟令、高昂的商业提成等等也是压缩酒吧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
大体而论,英国的酒吧可分为三种所有制,一是持有许可证的私人所有者进行运营;第二是酒吧公司或者啤酒厂雇佣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第三,也是占有市场最多的,是公司或酒厂将酒吧出租给私人运营,并定期从盈利中提取利息。
前两种所有制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也比较简单,而占整个酒吧业一半的第三种模式却最易造成所有方与经营方的一系列矛盾。受到房贷危机的影响,英国酒业的最大东家Enterprise Inns 和 Punch Taverns股价在伦敦证交所大幅下跌,二者几乎同时提高了对其所属地产的租金以及酒类的原始价格,以吸纳更多的现金流。由于其在英国酒类行业几乎占垄断的特殊地位,酒吧经营者进行价格博弈的空间就相对变小,利润也随之下降,再加上人们的消费能力的大幅减弱,使得酒吧基本上就是一桩亏本的买卖。
虽然从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英国酒类公司的数量增加了50%,但家庭年酒类消费额却从1600余万下降至1300万左右,粥变少了,僧却多了。并且这样的消费还有一部分来自随处可见的超市和酒类商店。2007年英国实行室内的禁烟令以来,超市的酒精类饮料消费大幅增多,这使得去酒吧的实际人数开始减少。仅在实行禁烟令的第二年,英国最大连锁酒吧之一的Wetherspoons,盈利就立刻下降了16%。
一方面,这是由于人们无法容忍持续上涨的酒价,同时,也是因为禁烟令破坏了人们在酒吧里边吸烟边聊天的传统,不少经济状况较好的酒吧老主顾转甚至因此转而加入私人俱乐部。至于穷人,他们宁可在属于自己的陋室里叼着烟阅读狄更斯笔下肮脏的19世纪的酒吧,也不愿再踏进那个安静得让人乏味的现实的酒吧。
当然,正如前述,英国人最善于恪守传统。酒吧文化与其他众多的英式传统一样,会继续被相当一部分人继续遵守。此外,英国的小说、通俗文化、乃至众多BBC的肥皂剧都直接以酒吧为背景或者与之有密切的联系,pub要彻底变成一个历史词汇,现在看来还不大可能。虽然过去的荣光已不再,但偌大的不列颠,总不至于容不下一间安静的pub吧。
~+~+~+~+~+~+~+~+~+~+~+~+~+~+~+~
大学生回乡如何“种”出花样生活
见到陈兵时,他正忙着给山茶花锄草,给太阳菊打叶,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陈兵是湖南省临澧县合口镇大丰村人,大学毕业在外闯荡几年后回乡。在乡亲们怀疑的目光中,他搞起了花卉种植,建立了临澧第一家鲜切花“基地”,种出了花样生活,种出了人生的别样滋味。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陈兵对乡野田土有深厚的感情。2006年,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毕业后,他在广州芳村观叶大卖场销售花卉。“农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早回来机会更多。”在广州工作两年之后,2008年6月,有专业基础、熟悉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的陈兵辞职回乡。这一年,他24岁。
对常德市和周边县市进行市场调查后,陈兵发现鲜切花市场前景喜人。从投入相对较低的品种着手,陈兵选择以玫瑰、太阳菊等鲜切花和盆栽吊兰为主打产品。
创业不易。在临澧县,虽然搞苗圃、风景树种植的比较多,但无人做鲜切花,无现成经验可循。这里的土壤、温度条件,与广州等南方地区不一样,搞不搞得成功?陈兵开始埋头“试验”。
迎面而来的困难,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舆论”压力。好不容易说服父母解囊资助,加上自己的打工积蓄,陈兵凑足3万元搞起了4个塑料大棚,加上棚外种的铁树、山茶、茉莉、海棠等10多个花卉品种,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
挑粪、浇花、打叶……陈兵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和你爸一辈子种田,你一个大学生,好不容易读书出去了,又回来栽田拱土,怎么搁得下这个面子!”父母虽然出了钱,但仍持反对态度。“陈兵,你从小娇生惯养,搞不搞得下去啊?”大家议论纷纷。
陈兵不作声,默默地浇水、施肥、除虫……种花是个细致活,为掌握温度,加强培管,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棚里看护。稍稍有空,就出去跑市场。这样只有投入没有效益的日子捱了几个月,当年8月,陈兵终于做成了第一笔生意。这一天,他成功地向县城一家有名的花店售出太阳菊,虽然销售额只有14元,但花店老板给出“花种得不错!不比南方进的差”的评价,让陈兵看到了希望。既然品质不比外地的低,打开销路也就不成问题。总结了各花店的意见反馈,他更注重提升花的品质和“卖相”。
陈兵的事得到了团临澧县委和团省委派驻干部的关注,他们多次到陈兵的“基地”考察,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到年底,销售收入达到5000元,就不错了!”一开始,陈兵把目标定得很低,没想到,到当年12月底,销售收入达11000多元!“本地花卉市场的消费能力比我想象得更好。”采访中,还不时有客商打来电话向陈兵订货。
眼见陈兵种出了效益,父母和乡亲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参观取经的人多了,村民也都跃跃欲试学种花,陈兵的花卉大棚由冷清变得热闹起来。
今年,陈兵计划将花卉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并发展三角梅、八仙花、滴水观音、银芽柳等新品种。他还积极邀请更多青年返乡,培训带动本村青年,加入到“花样事业”中来,共同致富。“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青年有多大能力,就应该出多大力。我会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陈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