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研究:一心多用者一事无成 做得越多越糟糕
现代人喜欢同时应用多种媒体,如一面上YouTube观看录像、一面写电邮、一面听电话等。看在旁人眼中,可能以为他们能力超群,可以同时完成很多事,但研究却发现,其实他们根本没有一样事情做得好。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因为发现许多现代人喜欢一心多用,同时做很多事,而希望通过研究来寻找一心多用的秘诀。
可是,研究人员却惊讶地发现,其实那些同时做很多事的人,最无法专心、最没有能力整理讯息,也最无法快速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
斯坦福大学通讯教授纳斯说:“同时做很多事的人是最差的一心多用者……你做得越多,就越糟糕。”
研究人员对262个大学生进行测试,把他们分成“高度”和“低度”一心多用者两个组别,然后测试他们的记忆力、快速切换任务能力和专注力。
研究人员发现,“高度”一心多用者最无法专心,也最无法忽视无关紧要的讯息。
纳斯指出,现代人讲求一心多用,一些工作甚至要求员工,在电脑平台上保持随时可进行“即时通讯”的状态,因此他们对研究结果感到意外。
至于最喜欢同时做很多事的人,为何是最差的一心多用者,研究人员也没有定论。
~+~+~+~+~+~+~+~+~+~+~+~+~+~+~+~
啤酒节的价值
有很多种不逛啤酒节的理由:人太多,官方数字是首日16万人;价太高,需要买门票,点盘毛豆也是正常价的几倍;心太累,考虑交通和停车问题,还得提防小偷。至于没有新意,甚至天气不好,就不计较了。
但这些丝毫改变不了啤酒节的价值。我是指它的商业价值、旅游价值、品牌价值和城市活力象征的价值。或者说,改变不了人们对这些价值的预期。
啤酒节还有很多附加的文化价值。比如对人的考量。去不去啤酒节,去啤酒节干什么,这都是问题。逛酒会的真正酒“瘾君子”究竟有多少?没人统计过。但庞大的参加人群显然蕴藏着各式各样的来意。有品酒的,有豪饮的,有看节目的,有朋友小聚的,有恋人谈情的,有没事找感觉的,也肯定有纯粹凑热闹的。还有城市的匆匆过客旅行者、采风者,还会有小偷。如果用经济眼光划分,就是掏钱的,赚钱的,寻钱的和浪费时间金钱的。不论因何而来,都有一个原因:这里热闹。啤酒节像一把大尺,成了林林总总人群的心理测试的坐标。
啤酒节能清晰地考量一个人的从众心理。它比一个人鼻子流血大家都抬头看天要深刻一些。我去看热闹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一对衣着简朴的老夫妇,坐在人行道边,表情木然,任脸边一双双腿脚密密麻麻地迈过。想停下问个究竟,但一松开拉住朋友的手,就会迷失在人潮中。这对老者不像是累了小憩,因为酒会还没正式开始。也许他们只是误入,在等待散场时找到回家的路。如果我猜错了,他们就是啤酒节的“异端”,不是不参与,而是来拒绝。
有人用很有说服力的方式描述从众心理:灾难的幸存者会跟着最凶残的那个人抢劫,会依据最歇斯底里的那个人哭号。
是的,人一旦从众,力量就会超强,真我自然迷失。
啤酒节当然不是灾难,啤酒节却一样可以真正考验一个人的个性。追求热闹也是一种个性,就像很多人喜欢在深夜丽江小镇的酒吧里畅饮、对歌。不会山歌也无所谓,听听那些旅行者嘶哑地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也是好的。
不管怎么说,城市有这样的节日总比死气沉沉好。啤酒节会区的外面,络绎离开者和排队购票待入者将大大的封闭起来的广场构成一座现实的围城。有围城就有诱惑,这也是啤酒节的价值。
~+~+~+~+~+~+~+~+~+~+~+~+~+~+~+~
约翰:90岁二战老兵苦练芭蕾舞达11年
据英国《都市报》8月25日报道,现年90岁的英国老兵约翰·劳氏,二战曾不幸成为日军俘虏,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如今,让所有人大为震惊的是,约翰竟然爱上芭蕾舞,不仅每天在家吊秋千保持体形,而且经常参加各类演出。日前,约翰作为男主角出演了由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艺术家的生活》改编的芭蕾舞剧,引起轰动。
二战时成日军俘虏
约翰1919年出生于英国剑桥郡,从小就喜欢跳舞和舞台表演。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年仅20岁的约翰随军来到亚洲战场作战,后来不幸被日本兵抓获成了一名俘虏,遭受了痛苦的折磨。二战结束后,约翰回到家乡。
79岁首次跳芭蕾
1998年,79岁的约翰在一次老年活动中接触了芭蕾舞,他顿时被芭蕾舞的柔美所吸引,心中埋藏了多年的舞台表演梦复苏了。此后,约翰开始与年轻人一起练习跳芭蕾舞,为了保持体形,约翰更是每天在家里吊秋千。
90岁登台挑大梁
经过11年的苦练,作为11个孩子的爷爷,约翰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009年8月21日,90岁的约翰作为男主角与年纪不到自己一半的年轻芭蕾舞演员一起,出演了由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艺术家的生活》改编的芭蕾舞剧,成为英国年纪最大芭蕾舞演员。
~+~+~+~+~+~+~+~+~+~+~+~+~+~+~+~
澳大利亚数学家:约会12人才能找到完美伴侣
一名澳大利亚数学家表示,单身者在约会和拒绝十二个潜在伴侣之后,找到真爱的几率才会大大增加。
报道称,悉尼大学的克莱丝薇(ClioCresswell)博士表示,这一结论经过了复杂的 数学分析,能让那些寻找真爱的人有75%的几率可以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克莱丝薇表示:“我们总习惯说‘他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但我们的跟踪记录却很 糟糕,很多地方的离婚率很高。”“即便到今时今日,我们每天遇到如此多的人,但12人依然是个有效的数字。”
据此理论,单身者应至少有过与12人的约会体验才能极大地提高他们获得真爱的机率。
克莱丝薇表示表示:“这无关乎对与错,这只是一种模式。真爱不会就这样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去努力争取。”克莱丝薇表示,她的理论旨在将理性思维带入到坠入爱河的非理性过程中,不应该和两性关系建议相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