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正的敬虔
有行动的敬虔是虚假的,也没有征服力,反而会给别人带来讥笑的机会。
就如有一次,牧师传完福音之后,听众反应热列,其中有一位是高贵的夫人,她要求讲几句话:「我今天到台前来,不是因为讲台上的话感动我,乃是坐在我身旁的小妇人打动了我的心,她的手操劳而显得粗糙;多年的劳役使她的躯体弯驼;她是一个穷苦的洗衣妇,在我家工作了多年。我不曾见过她发脾气,说一句难听的话,或做一件羞耻的事。我虽然取笑她,揶揄她的信仰,但她的爱是那样宽宏。当我的小女去世时,她用信心安慰我,叫我看得更远,超越坟茔,流出希望的眼泪。她用她的一生带领我归主。我所寻求的就是那使她能如此甘甜的救主。」于是牧师要求那位洗衣妇人起身让大家认识。
牧师说:「她才是今晚真正的讲员!」
在生活上做活生生的见证,真是比讲道还要重要。
~+~+~+~+~+~+~+~+~+~+~+~+~+~+~+~
老子和孔子的深度对话
孔子曾经亲自前往周都洛阳,专门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先让孔子谈了谈对“礼”的了解和看法,然后告诫孔子:“你所说的这些,他们的人都已经没了,骨头大概都已经烂了,只有他们说的话还存在。
作为一个君子,遇到明君就出仕做官,遇不到明君就如蓬草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表面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作为一个君子,他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却笨笨的,像个傻子一样。去掉你身上那些骄人的气息和贪婪的欲望,以及做作的姿态和狂妄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我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孔子大概还希望老子多说一些,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老子张开嘴巴让孔子看,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
孔子如实回答:“不在了。”
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
孔子告诉老子:“还在。”
老子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坚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齿是坚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啊,记住:柔弱胜刚强!”
~+~+~+~+~+~+~+~+~+~+~+~+~+~+~+~
你话语中的能力
话语很像种子。当你大声说出来的时候,它们就在潜意识里发芽成长,开始自己的生命;它们生根、长大,然后结出同类的果实。如果我们说正面的话语,生命就朝着正面前进。相同的,负面的话语带出不好的结果。我们不能口里说的尽是失败与挫折,可是却希望过得胜的生活。我们栽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圣经中将舌头比喻为能左右大船的方向舵。虽是小小的舵,却能控制整艘船的航行方向,同样地,你的舌头也能控制你的人生。如果你习惯性地说一些失败的话语,你就往一个失意挫折的人生前进。如果你的对话中常常有类似的字句:“我不行;我没办法;我不够有才能。”或是其他对自己负面的评价,你就是在预备自己去迎接失败的到来。这些负面的话语会使你无法成为上帝要建造你的样式。
我知道有一个医生,他深知话语的能力。他给所有的病人一个处方笺,就是要他们每隔一个小时对自己说:“我每一天在各方面都愈来愈好,愈来愈好了。”这个医生的病人都出奇的好,比起被其他医生诊疗的病人都好得多。
当你带着热心与热情把一件事反复说得够多次时,要不了多久,你的潜意识就会开始照着你所说的去做,用尽一切办法让那些想法和说过的话成真。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一生反复说的多是一些负面的话语,他们不断用话语贬低自己。他们不明白自己的话语扼杀了自信,也毁了他们的自我价值。
事实上,如果你一直有自卑情结,更应该尽全力地说出充满信心的话语。每天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说:“我是尊贵的,我是被爱的。上帝对我的生命有一个很棒的计划,我走到哪儿都有恩惠、慈爱随着我。上帝的福分浇灌我,甚至要满溢出来了,凡我手做的尽都成功兴盛。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开始开口说这样的话语,要不了多久,你的生活就会更上层楼,成功和得胜也将伴随而至。你的话语真的带有能力。
在诸事不顺、遭遇困难的时刻,我们尤其要格外小心所说出的话语。你的反应和在逆境中所说的话,对于你受困时间的长短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当你的想法和言语愈是积极正面,你就愈是坚强,而你也愈快能从中脱解。
不可讳言地,在面对挑战时,人的本性倾向去抱怨、诉苦,让所有愿意听我们说话的人知道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何等艰巨,但是这种对话是在自乱阵脚。想要漂亮地全身而退,脱离困境,就要学着尽可能地说乐观积极的话语。
太多时候,我们就这么接受那些负面的态度,然后埋怨地说道:“我知道我的婚姻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我不觉得自己可以脱离借贷度日的生活。”“我想余生都要忍受这个病痛了。”
如果你开始讲这种话,你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最难缠的敌人。若说有什么时候是最需要去注意言语的,那就是在困难的时刻。当你觉得力不能胜,当你感到压力重重,当全世界都在与你作对,当那道左外野外墙似乎慢慢向你身边逼近,这就是你要提高警惕的时候了。这时候你最软弱,最容易心生怨怼、口出怨言。紧接着你的潜意识就把你所说的话当真,开始尽一切可能去实行它们。等到最后发生事情了,除了自己,你也怨不得谁了,是你太低估自己的思想与话语了。
~+~+~+~+~+~+~+~+~+~+~+~+~+~+~+~
打破茶壶的两种说法
有一天一个女学生啊,她就说她打破了他爸爸的古董茶壶,还好,因为她会讲话,所以没挨骂。我就问他了,我说," 你是怎么说的啊?"她说我打破茶壶之后啊,我就跟我爸爸说,"爸爸我给您泡了好几年的茶,都很小心,很小心,可是刚才不知道怎么,手一溜就把茶壶打破了"。她爸爸虽然大吃一惊啊,很心疼自己的宝贝茶壶,可能生气吗?他还安慰女儿说,"唉,破了就破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没被扎到吧?"
妙就妙,隔了一个礼拜又上课了,另外一个女学生说,事情真巧,她前两天也打破了她爸爸的茶壶,可是她照上个礼拜同学说话的方法去向老子报告,却挨了一顿臭骂。我就问她,我说,"你怎么说的啊?"她说我跟我爸爸说把他茶壶打破了,我爸爸就跳起来问,"什么?"我说,"我从来都很小心,而且给您泡了好几年的茶,"我爸爸反而更火大了,"你还强辩?"
~+~+~+~+~+~+~+~+~+~+~+~+~+~+~+~
六十分的第一名
我说这个故事,是要谈谈说话先后次序不同所能造成的影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孩子放学了,一进门跟妈妈说,"今天考试。"
"你考几分啊?"
"六十分。"
啪,一巴掌,小孩一边哭一边说,"全班只有一个人及格。"
"你得了,你还有话说?"啪!又是一巴掌。
小孩真倒霉,不过也怪他不会讲话,如果他换个次序,一进门先跟妈妈说,"今天考试好难哦,全班都不及格,只有一个人及格。"
"谁啊?"
"我。"
"几分啊?"
"六十分",你说就说的话是一样的,效果差很多啊。就算他妈妈还是觉得分数少才六十分,也不至于一巴掌啊,搞不好后来想想孩子其实拿了第一名耶,还嘉奖一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