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与喜悦之区别(兼谈读书的两个层次)
最近,有些读了不少心灵书籍的朋友在说自己的困惑,觉得读书与开始真正的成长之间总还是缺乏一个桥梁的感觉。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也曾写过《心灵成长如何入门》等帖子,希望能够站在心灵成长的角度,解释一些东西。
这两天,自己的成长有一点心得,我想写出来,并试图借机说明一下读书的两个层次。我个人觉得读心灵书籍是有不同层次之区别的,这可能也是很多看懂了的书却帮不到我们的原因之一。
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语言文字是非常有限的工具,我们的目的不在文字中,而是借助文字的帮助,并最终摆脱文字的局限,到达那个知晓的彼岸。
借着读书读自己,读书并不是必经的途径,读自己才是终极的目的。
一、知道的层次
我觉得这是读心灵书籍的较低层次。
我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其中说到快乐与喜悦的区别。大意是,快乐是来源于外界的,你会因为某件事情而快乐,但快乐不会长期留驻,它总是会随着你生活的变迁而过去的。快乐倚赖外物,所以我们为了追求快乐,就不得不持续不断地向外求索,而这种求索本身让我们永远无法获得满足与平和。喜悦是来源于内的,它不需要任何外物作支撑,可以永久地留存于我们内心,所以,我们如果找到了内心的喜悦,就不用在外界求索,便可轻松地让满足、喜悦与平和常驻心间。
我读完那本书,理解到这个程度,应该说还不错吧。如果心灵成长是一门要考试的功课,我想,我学到这个程度拿到学分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没有人来考核你读书的成绩,而仅仅知道、明白这个道理,仅仅是用大脑认同这个道理,对于改变你的人生都仍然是不够的。
二、体会的层次
我刻意回避了“觉察”“顿悟”等等心灵成长中的某些固有名次,用“体会”这样一个更通俗的词,来解释我理解的读心灵书籍的较高层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心灵成长的道理,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去实践。如果这些道理不能引导觉察,那么也就仅仅是你大脑中多了一份知识而已。不能用于现实生活的知识,不就是我们在学校课堂里学习的那些远离今日工作生活实际的课本么?
我上个周末去参加了西苑幼儿园的咨询会,我真的非常满意。我选了一年多的幼儿园,虽然自己的观念也有变化,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挑剔的,之前也了解过西苑幼儿园,虽然基本选定了,但对他们也还是存有一些担心的。但是,他们真的每年都有变化,那天了解到他们最新的一些安排,真的是甚合吾意。好像是漫漫的寻找,几乎绝望地一再降低自己的要求之后,竟然意外地找到了最满意的结果。我之后的几天都很快乐。我总是忍不住地去想象大雪在那样一个班级里的状况,陶醉之余,又担心今年的招生竞争、面试之类的事情。当然,可能我最近是乐观情绪占主导,还是陶醉比较多。但我正在看《当下的力量》,我知道这种陶醉并不是很好的事情,这是快乐,因物而喜的快乐,我可以感觉到,当我陶醉于快乐的时候,内心是浮躁的,就像快乐总会和失去快乐(招生问题)的担心紧紧相随。即便没有担心,这快乐也给我一种蒙昧狭隘的感觉(呵呵,我尽量借助词语表达我的感受,可惜感觉是很难准确表达的),就是我必须专注地想这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保持快乐。好像如果我放开这件事,快乐也就将离去似的。所以,我必须和当下的生活隔离。
我决定按照《当下的力量》所说,叫停自己的思想,尝试与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联结。这件事并不容易,狭隘的快乐让我上瘾。但我一再地尝试,还是偶有成功。当我完全放开,什么也不想的刹那,我忽然体会到喜悦,一种深深的宁静,一种天然的喜悦。这时,再看幼儿园的事情,觉得有些可笑: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吧。我忽然感觉到一种臣服,以前我一直以为,只有当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无可更改地发生之后需要臣服,那一刻我忽然发现,我们满心盼望的事情无可更改地发生之后,其实也需要臣服。臣服,就是解放自己的心力,这个问题你已经解决了,就不必为它再欣喜兴奋,长久流连,徒耗精力了,那样必然会浮躁,内心无法安宁。所以,我臣服于已发生的所有事情,然后从内心放开我的快乐,于是,喜悦来临。宁静带着力量来临了,我觉得自己很清晰,我可以很果决地处理生活中临时出现的状况。昨天保姆出问题,临时辞退,居然都没有给我造成好大的困扰,我自己都有些奇怪自己的镇定。我想,如果我一直沉浸在幼儿园咨询会的快乐中,保姆事件单单要把我从那种完全沉浸的快乐中拉出来,可能已经令我很沮丧了。我是否能立刻放下陶醉、面对保姆的事情,并保持满心喜悦?不敢想象!要知道我以前经常跟人叨叨,换一次保姆白好多头发,有孩子以来我最愁的就是换保姆,我今天忽然想到,可能只是我那时还没有发现内心的财富而已。发现了内心的财富,可能,世上真的再也找不到烦愁事。
~+~+~+~+~+~+~+~+~+~+~+~+~+~+~+~
失去与拥有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著惊人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
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便对他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
「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
我们常为失去的机会或成就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
~+~+~+~+~+~+~+~+~+~+~+~+~+~+~+~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作为一名学生,一生可能要面对无数次的考试,作为学生,谁没有过情绪低落?谁没有过焦虑失眠?谁没有过惆怅郁闷?确实,如何恰当地、适时地化解这些不良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保持平和的心境,以便更斗志昂扬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我们许多人都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十分得意,因为他远远领先对手,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登上冠军的宝座了。然而,正当他全力以赴拿下比赛时,发生了令他意料不到的小事:一只苍蝇落在台球上。这时的路易斯本没在意,一挥手赶走苍蝇,俯下身准备击球。可当他的目光落到主球上,这只可恶的苍蝇又落到了主球上。在观众的笑声中,路易斯又去赶苍蝇,情绪也受到了影响。然而,这只苍蝇好像故意要和他作对,他一回到台盘,它也跟着飞了回来,惹得在场的观众开怀大笑。路易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不小心球杆碰动台球,被裁判判为击球,从而失去了一轮机会。本以为败局已定的竞争对手约翰·迪瑞见状勇气大增,信心十足,最终赶上并超过路易斯,夺得了冠军。路易斯沮丧地离开后,第二天早上,有人在河里发现了他的尸体。他投水自杀了。 可以说,路易斯并不是没有能力拿世界冠军,可眼看金光闪闪的奖杯就要到手时,他却暴露出了心理方面的致命弱点:对待影响自己情绪的小事不够冷静和理智,不能用意志来控制自己,最终失掉了冠军甚至生命。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增强自制能力,用理智的“闸门”控制住情绪的“洪水”呢?这需要我们加强心理品质修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通过自我暗示,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例如当我们进入考场感到紧张时,可以反复提醒自己:“沉住气,别紧张,会考好的。”这样,紧张的情绪就会松弛下来;当与同学争吵,想动手打人时,也可反复提醒自己:“千万别发怒,要冷静。”这样,就可以遏制情绪冲动,避免不良后果。
有一位澳大利亚小姑娘,在参加世界少年游泳比赛之前,接受了新闻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她有什么感觉,她平静地回答说:“我有一个感觉,今天将要出现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乐观自信的自我暗示,使她这一天连续创造了女子100米和2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当时,她才14岁,到16岁时,她保持着5项世界纪录。
第二,学会自我激励,这是用理智控制情绪的一种好方式。自我激励是一种精神动力,一个人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如果能够有效进行自我激励,就能从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例如“爱拼才会赢”,“人生在于奋斗”,“考试内容我都复习到了,只是冷静和技巧的问题”;“我已尽了我最大的努力,相信我能行”,“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坏的打算”等等。
第三,通过心理换位的方法来克制情绪。心理换位,即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与他人互换角色、位置。俗话说:“将心比心。”通过心理换位,充当别人的角色,来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思想,这样就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及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例如当家长或老师批评自己后,如果心里有气,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家长或老师会怎样做呢?这样,往往就能理解家长、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心情也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当同学触犯自己时,我们也可以站在同学的角度想一想,可能就会觉得同学的行为情有可原。这样,不良情绪就会减弱,甚至烟消云散了。
第四,学会用升华的方法来控制不良情绪的缠绕。所谓升华,也就是将消极的情绪与头脑中的一些闪光点联系起来,将痛苦、烦恼、忧愁等其他不良的情绪,转化为积极而有益的行动。例如,当我们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时,我们可能会情绪低落,但如果我们不甘心落后与失败,能振作精神,奋起直追,这样就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了。
西班牙伟大文学家塞万提斯一生遭受的挫折数不胜数。在他服役期间,他的左手受伤致残。他的情绪坏透了,但他不愿就这样被坏情绪主宰自己,了此一生。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在自己不幸遭遇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挥,终于写出了享誉世界、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小说——《堂吉诃德》,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记得有一幅对联说得好:你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控制别人,但能够掌握自己。横批:操之在我。
愿我们每个人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