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可能说了很多话,也可能只是听别人说话。。。
今天你可能做了很多事,可是想做的不是这些事。。。
到了夜晚,你还想听什么,做什么?
CVC中文广播电台,星期一到五,晚上八点到十点,聆听夜语
于玲听你说说话、聊心事。。。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 心情小故事

~+~+~+~+~+~+~+~+~+~+~+~+~+~+~+~
爱的体积有多大?

一个富翁年纪大了,想从三个儿子之中,选出一个最有智慧的,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富翁于是出了一道题目。他各给儿子一袋金币,希望他们能用最少的钱,买到体积最大的东西,凡是能填满空仓库的儿子,便能接手他的生意。

第一个儿子看柴火便宜,便花了一袋金币,买回好几车柴火,却只填满了仓库的一个角落。

第二个儿子觉得棉花最占空间,就买了价值一袋金币的棉花,但棉花体积虽大,却也只摆满半间仓库。

不久后,第三个儿子也回来了,可是他却两手空空,并将那袋金币原封不动还给父亲。

富翁非常惊讶地问:“你没有完成任务吗?”

但小儿子却说:“爸爸,我已经把东西买回来了,而且只花了您一角钱。”

接着,小儿子走入黝黑的仓库,从口袋掏出一只蜡烛、一根火柴。他点燃蜡烛,光线马上盈满整间仓库。

富商佩服小儿子的智慧,便将事业全权交给他负责。


心的体验

有一句话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相同的道理,我也常听到身边的男性友人想换车,想换最新的计算机,新手机一上市,就迫不及待的抢先购买……这是因为人性的渴求目标,就是“多还要更多,好还要更好”!其实求多、求好不全然是坏事,只是目标必须正确,否则只是永远忙于追逐自己的物质欲望罢了。

我认识一位老太太,在医院里当志工。她年纪也很大了,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医院服务。当我称赞她了不起的时候,她却说,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希望有机会奉献更多!也许,这也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执着,但不同的是,这样的执着却如同故事中的烛光,不但能照亮别人,更能照亮自己!其实体积最大,最能让人满足的东西,是爱!

~+~+~+~+~+~+~+~+~+~+~+~+~+~+~+~
我们都是“木头人”

小时候,很喜欢玩一种“木头人”的游戏,几个小孩子围在一起,嘴里念念有词:“三三四四,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然后摆个姿势就不动了,谁能坚持住到最后谁就是胜者。虽然自己从来没有胜利过,却总是乐此不疲……

后来我发现这个孩童时的游戏原来始终也在伴随着长大后的人们。从喜欢到习惯,从主动到被动,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真的会变成所谓的“木头人”,渐渐忘却了自己原本就是“木头人”,还是“木头人”原本就是自己。也许在人们的眼中,做“木头人”很不错的。可以不想不说不做,不吃不喝不笑不哭,可以机械的不变应万变……

从古至今,历代历朝的统治者们都很喜欢这个游戏,他们总是热衷于把老百姓都变成“木头人”,从而成为愚昧顺从、任其摆布的奴隶。只不过时间久了,统治者自身也变成了木头人。“木头人”臣民加上“木头人”君主,搭建了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木头人”王国。“木头人”的世界看起来很威风、很整齐,不过这“木头人”的世界却是不堪一击的。于是,昔日的泱泱中华日渐沦落。直至近代,已经远远的落后于相继崛起的世界列强,只能被动挨打,割地赔款……

当然,中国还有很多不愿意做“木头人”的志士仁人。鲁迅的《藤野先生》就记载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看到一段放映日俄战争的影片,当日军枪毙据说为俄军探子的中国人的时候,一群目光呆滞的中国“木头人”在麻木的围观着……他终于认识到中国人最需要根治的并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民族精神上的疾病。便从此弃医从文,走上了用笔来警醒拯救国人的道路。历史上还有那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不甘凌辱与压迫的中华英雄,他们都在努力使国人从“木头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难酬蹈海的陈天华、奋笔疾书的邹容、为国捐躯的张自忠、战死沙场的杨靖宇……

然而,我们至今依然在现实中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无法自拔,我们没有感动没有热诚,冷漠麻木的醉生梦死;我们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血性;我们不顺应时代的潮流,不关心生存的空间,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我们无视一些无法容忍的社会丑恶,无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我们会幸灾乐祸,我们会自相残杀;我们也将迟早和那脆弱枯朽的“木头人”一样散架的七零八落……

三三四四,我们都是“木头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贩马商,有匹骏马要出售。可是,他一连在市场站了三个早上,也没有人赏识那匹骏马,于是便找伯乐帮忙。他对伯乐说:"我有匹骏马出售。可是,我一连在市场站了三个早上,也没有人前来问津。请您帮我一个忙:明早到市场去,环绕我的马走一个圈,跟著停下来仔细观察,然后在离去前再多看一眼。我自会好好地酬报您!"伯乐答应了他,第二天早上便到市场去,环绕骏马走了一圈,跟著停下来仔细观察,然后在离去前又再看一眼。伯乐一走,人们马上围住贩马商和他的马。还不到中午,马的身价已涨十倍。这则故事中所有的买马者都有"跟风"的共性,轻信他人的"花言巧语",最后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错过了"质优价廉"的机会。由此告诫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细微之处需要独立的观察,细微之处的哲理质朴简洁,胜过千言万语、鸿篇巨制。

~+~+~+~+~+~+~+~+~+~+~+~+~+~+~+~

星期五 - 心情测试

~+~+~+~+~+~+~+~+~+~+~+~+~+~+~+~
从刷牙方式看你的爱情

刷牙是日常生活中一件人人都要做的小事,虽然微不足道,却也绝非无足轻重。习惯了刷牙的人要是突然停止刷牙,不仅于身体健康不利,人的心情也一定会极不舒畅。所谓习惯成自然,尽管刷牙是如此不可或缺,但真正做这件事时,恐怕没几个人会郑重其事。尤其是清晨刚从热被窝里爬出来,大部分人都还处于述述糊糊的状态,刷牙也就成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轻车熟路,应付应付而已。

回忆一下,平常刷牙时,你的视线大多数时候是往哪一个方向?

A、漫不经心地盯着镜子中的自己。

B、抬起头刷牙,眼睛向上看。

C、垂首低眉,眼睛向下看。

D、边刷迫往两边张望


解析:


选择 A :

你是个理性的人,做事讲求原则,待人不卑不亢;对于爱情,你有着长远而传统的看法,因此,你在恋爱时表现沉着、稳重,按步就班,一般少有疯狂而非分的举动。 得承认你是个难得的好人,但你对恋人太过理性,会让人误以为你们只是普通朋友面已,也会让恋人感觉你缺乏生活情趣,不妨学着假装盲目、冲动一点,他一定会更爱你的!


选择 B :

你是个不善于沟通的人;对待恋爱,你多以自己为中心,注重自我感觉,却很少替对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记住,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学会和情人沟通,能让你们感情更融洽,相处更愉快!


选择 C :

你是温柔而一味顺从的人,只要陷入情网,就不可自拔,全情投入,无条件接受对方的摆布,是个有奉献精神的好情人。 其实,有时爱情完全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男人呢,亦非完全只爱顺从的女人。辣一点,有主见一点的异性,可能更让他们如醉如痴呢!


选择 D :

你完全够资格称为爱情理论家,对于美好的爱情,你是朝思暮想,幻想多多,但要说到实际,你却是一片空白,连爱情的滋味也不知为何物! 你太缺乏勇气了,在爱的边缘犹豫徘徊,却总怕踏错脚步,不敢越爱池半步!可怜的你,拿出勇气来,对你喜欢的人表白吧。走出了第一步,你会发现,爱情真的并不是那么苛刻的,不管爱还是被爱,都是一种幸福。

~+~+~+~+~+~+~+~+~+~+~+~+~+~+~+~

星期五 - 心情好新闻

~+~+~+~+~+~+~+~+~+~+~+~+~+~+~+~
医生之言:啃鱼骨切忌饮醋吞饭

不小心啃到鱼骨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而坊间的「传统」更是层出不穷,最为普遍的说法是饮醋或大口吞饭,甚至老一辈的长者更会将饭碗放在头顶,再用筷子不停地「凿」,但在专业的医生眼中,这些「传统」非但没有任何实质效用,反而可能令鱼骨刺得更深更实,而最有效又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求医!

在医生眼中,啃鱼骨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只要用上各式各样不同的「鱼骨夹」,便可以轻易地将鱼骨拔出,如果鱼骨刺在深处,便可能需要采用内视镜的帮助,而医生对啃鱼骨的「小贴士」是如果啃到鱼骨后吞口水觉得痛,便应该及早求医,不要自理,更不应使用「传统偏方」。

对于「传统偏方」治疗啃鱼骨,医生表示坊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饮醋,事实上饮醋非但未能将鱼骨软化,反而有可能会造成伤口染感之余,更会激烈已「遇刺」的伤口,得不偿失,而大口吞饭同样也无助「拔刺」,反而有可能令鱼骨刺得更入更实,至于用手挖及筷子「凿」碗更是毫无根据,一言以蔽之就是尽快求医避免因自理而造成更大的伤害,便是处理啃鱼骨的上上之策。

~+~+~+~+~+~+~+~+~+~+~+~+~+~+~+~
英版「软猬甲」逆市热卖

近年来,英国犯罪率呈不断攀升之势,而随着去年经济萎靡、社会不安因素增加,当地市民更加为自身安危感到担忧。因此,有人乘势推出一款可以防止刀劈的背心,据讲目前很多儿童及教师为求自保,都纷纷购买傍身。

据生产商代表马克里介绍,这款背心看上去跟普通衣服没两样,而且穿起来十分舒适,该背心最独特的卖点,当然就是衣服里头加添一层黄色保护膜,可以保护穿衣者免被刀砍伤,不过,它亦有不足之处,就是只能避免刀劈,但不能防止直刺的攻击。

以往购买这种背心的人,大多是警察或需要从事看更业务的高危人士,然而随着英国持刀罪案率上升,不少「外行人」认为这款衣服或多或少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包括儿童及教师,令这种产品在金融海啸底下仍然出现逆市热卖的情况。

虽然多了一层保护衣,市民性命得到多一重保护,但要真正保护到市民生命,绝对不能单靠一件衣服,政府大力打击罪案才是最重要!

~+~+~+~+~+~+~+~+~+~+~+~+~+~+~+~
夫妻拾荒供出4个大学生 每顿吃的是白菜烫饭

贫困家庭先后出了4个大学生,一直得到好心人的帮助……

他和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妻子靠捡垃圾和卖菜供出4个大学生,10年来,对那些曾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夫妻俩都牢记在心,并尽自己所能予以报答——哪怕是一棵白菜或是帮忙下力。

“做人要知恩图报,除非死了……”如今,生命处于倒计时的他,用这样的“家训”教育子女。

患重病不忘报恩

63岁的杨明达一脸病容,25日,当他拖着一个烂麻袋从街上回来后,就一下子瘫倒在床上。

麻袋里,十多个捡来的矿泉水瓶子散落一地。

这里是垫江县桂溪镇春花4组,空荡而破旧的村落里,只住着老杨一家人——因修建工业园区,6月初,这里所有住户必须全部迁出。其他人都迁走了,老杨和妻子没地方去——这破旧的房子都不是他们的,好心人让他们免费住了10年。

“老杨,我婆婆又不好了,你……”房东的儿媳妇杨天蓉冲进屋,想请会针灸的他去给婆婆治疗,但看到老杨憔悴地躺在床上,她马上打住话。

老杨从床上坐起,二话不说,就朝房东黄明书一公里外的新家走去。

从黄家回来,天已擦黑。“还是老毛病,给她扎几针就好了。他们给钱,我没收。”老杨又躺在床上,对妻子说。“唉,他们对我家有大恩,住了10年都不收房租,怎么能收钱。只怕我活不了几天,那么多好心人,我报答不完……”老杨闭着眼睛说。

今年春节,老杨被查出患心肌梗死,医生建议做手术安心脏支架,要8万元左右,他藏起病危通知书溜出医院。

沉默中,老两口吃着用白菜和着米煮的、没有一点油水的烫饭,眼泪一滴滴落在碗中。

这样的饭,他们已吃了整整两个月。

供出4个大学生

老杨本是垫江县杠家乡人,10年前,家里房子垮了,他们没钱修新房子,只好举家迁往春花4组,这里有很多闲置的土地。种菜卖钱养大4个孩子,是老杨背井离乡的初衷。

“当时本来说好,房租每年100元,可黄家见我们可怜,不肯收了。”老杨说,黄家是他们在异乡遇到的第一个恩人。

老杨从4户村民手里租了十来亩土地种蔬菜,租金就是帮这4家人完公粮。

卖菜一年纯收入不到2000元,为了4个孩子,夫妻俩不得不一边种庄稼一边捡垃圾供他们读书。无数次,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妻子任淑兰晕倒在垃圾堆边,每次捡回一条命醒来后,又不得不拖着麻袋继续在垃圾堆里刨啊刨。

即便怎么创收,孩子们依然吃不饱。一对双胞胎女儿在学校住读,每顿饭,她们都只打一份饭菜,合着吃;上高中的儿子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4个孩子成绩很好,他们常常有放弃读书外出打工的念头,老杨不许:“我自己就是没文化,才让孩子吃这么多苦。”

2004年,大儿子杨天伟考上广东茂名理工学院;2005年,二儿子杨天罡又考上华南农业大学,目前正攻读硕士;2007年,一对双胞胎女儿分别考入西南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

放假了,孩子们一般都不回家,这样可节约路费,也可在大城市里打工、捡破烂挣生活费。

孩子们有出息,又懂事,老杨很高兴,可面对每年共计近4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他们只能拼命捡垃圾。

下力回报好心人

老杨每月44元的低保,是这个家继捡垃圾后的又一笔丰厚收入。2007年,老杨一家6口全部享受了农村低保,每月有近200元收入。他永远记得当时的杠家乡乡长周林对他家的照顾。

“当时很多人说我们人户分离10年了,解决低保有问题,是周乡长到处为我们说好话。我二儿子杨天罡考上大学后,他还私人送了钱……我常常在想该怎么报答他,可我送他什么,他都不肯收。”老杨说。

2008年,老杨家的低保被全部取消,“周乡长调离杠家乡了。”老杨说,直到今年,在新任谭乡长帮助下,才又给他家解决了一份低保。

为感激谭乡长,老杨狠心买了包13元的烟送去,谭乡长收下了,可又倒给他200元钱,“他说不能白拿我的烟……”

昨天,得知老杨的情况后,垫江县民政局领导来到他家,送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桂溪镇政府也送来1000元救助金,并表示继续关注其生活状况。“党的恩情,我们全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杨感动得哭了。

老杨和妻子心里还有笔细账——这些年,哪些人帮过他们,怎么帮的。他还让儿子将这些都记在本子上:“以后有能力了,要重重回报。”

老杨印象中,春花4组40多户村民,每一户都对他有恩——有一年开学前,几个孩子1000多元的学费没着落,虽然农村有过年期间不能借钱的习俗,但村里的易华、易成两兄弟还是借给他800元;老支书黄武尧借了400元,这是老杨第4次找他借钱;前不久,黄武尧又拿来两件半新的大衣,老杨很高兴,这下儿子冬天上课就不冷了;才到新家时,邻居程世权帮他插过秧苗……

在村民印象中,老杨总是借钱,多则上千元,少则20元,但他总会尽量还清,还了再借,借了再还。“他从不拖账。”现任村支书龚元明说。

10年来,对那些好心人的帮助,老杨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回报:送菜、帮忙下力不收钱。

10年来,春花4组共去世10多位老人,每次葬礼上,大家都能看到老杨的身影——放鞭炮、抬花圈、守夜、送菜……

5年前,房东黄明书的丈夫江朝安去世后,老杨为之守了10夜。而在此之前,他已义务为江朝安针灸抓药长达半年。

老杨很感激垫江报社一名记者,2005年,正值二儿子杨天罡考上华南农业大学,这名姓吴的记者报道了老杨的故事,并为他儿子的学费四处奔波。“最后,垫江八四厂捐了2000元、县民政局支持了1000元,垫江鼎发公司一位工人捐了400元,民政局李局长和县关工委联系解决了1000元儿子上大学的路费;杠家乡政府出面找县妇联,解决了2000元……”

“那年收谷子后,他给我送了10斤新米,这就是他最好的东西了。”吴记者回忆,“不久,他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我生日,非要送我100元钱,我怎么忍心收他的钱?后来,我才知道,他竟然将家里不多的粮食卖了,才凑了这100元。”

报恩就是杨氏家训

“这些回报不是负担。”老杨说,有些事情是该做的,有些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的。

工业园区征地时,房东曾说“我卖个偏房给你,你再扩建一下,拆迁补偿时也能得点补偿。”老杨拒绝了:“不能这样骗政府的钱,这是搞假。”

地里好点的菜,老杨和妻子舍不得吃,要卖了供孩子读书,他们只吃些别人给的老菜叶。

“我们虽然穷,但要有自己的头脑,要知恩图报。”老杨常常这样教育4个孩子。

“我们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大儿子杨天伟说,小时候,父母常把四兄妹拉到院坝里,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对着天空讲家训:“你们要记得,人要有良心,要记住别人的好!”

“寝室的哥们对我最好,有啥好吃、好玩的,都会无偿与我分享。我无力回报,只能帮他们打水、打饭。”老二杨天罡说,这样做了自己心里好受些。

2006年,大儿子杨天伟大学毕业在广东一企业上班,刚让家里松了口气,不想半年后该企业就垮了,他只得回到重庆,一直没找到固定工作,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作为老大,没能帮父母撑起这个家,他心中很内疚。

老杨不敢将自己的病情告诉儿女,担心影响他们学习:“每一天,都可能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但老杨顾不上想这些,他只想在有生之日给妻子和儿女创造一个家,将6万多元的欠债还清,尽力回报所有帮助过他们的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