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仁杰“感恩中国”网站创建人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处待改造的“城中村”,一个宽仅一米,长一米八,高约两米四,堪称微型的房间,是安徽来京青年张仁杰向记者展示的他在北京的家和他的“感恩中国办公大楼”的全部内部空间。
在这个令姚明进来一定难以转身的空间里,记者看到,一张铁制单人双层床架在里面可丁可卯地支起来,下面安放一个放置一台旧电脑的小桌子和堆满书及磁带的小书架,上面是一张带活动折叠板的床。张仁杰向记者演示,他晚上睡觉的时候需要踩着桌边并攀着床架,从折叠起的床板留出的空间钻到上面的铺位,再把折起的床板和被褥铺开,才能拥有一张完整的上铺床位。
体验张仁杰爬上铺位的动作,记者注意到在他的仅比火车硬卧上铺宽敞一些的空中“卧室”,还有一个旧的床几可供晚间写作读书使用,墙上挂着一套西服,铺位入口的床架边缀着一串带小灯泡的灯饰。
他经常骑着自行车,背着写有“感恩中国”字样的摄影包,里面装着一部旧数码照相机,奔波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帮助街道上的流浪者,也记录他们的状况。他自己一人担任记者、摄影、编辑的感恩中国网站成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民间第一网站。他的行动,被媒体报道之后给了太多的人温暖和感动。
“能帮一个是一个”
感恩中国网站上,张仁杰在记录一位乞讨老人的经历的文章后面写道:“或许我们的帮助太卑微了,但是我们这样卑微的帮助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点点的安慰,哪怕是很微小的安慰我就满足了。”
张仁杰所说的“卑微的帮助”就是为流浪的人送一件御寒的冬衣,送一份热面条;给无钱治病的孩子联系捐款、医院;为乞讨的老人拍下照片,寻找家人……为做这些事情,张仁杰每天早出晚归。为了最真实地了解流浪人员,有时候,他甚至会和流浪者住在一起,一住一两个月。
记者采访张仁杰期间,他正要把住在临近患脑瘫的女孩宋丽丽送到医院去做手术。小丽丽至今不会走路,生活无法自理。看到张仁杰,她露出了开心的笑脸。张仁杰为她筹集了一期手术费用一万多元,医生说做完一期手术,她就可以站起来了。张仁杰一边问候丽丽,一边向记者说,帮宋丽丽呼吁呼吁吧,她的二期手术还需要两万多元呢。
这类的救助张仁杰数不清有多少,有一家电视台曾做了个模糊统计数据: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张仁杰共救助150多名各类病残流浪乞讨人员,其中20多人被送往救助站,帮助10多个老人回家,为8个高度残疾的孩子完成了手术。
“我的原则是能做一点就要做一点,不想考虑很多。我总觉得尊老爱幼的传统不能丢,从我的角度来说我给的是人道,不是人格。我只是觉得正常的人都应该知恩感恩,感谢生活所给予我们的今天,能帮助别人就帮助别人,能帮一个是一个。”张仁杰对记者这样说。
“行动不需要理由”
张仁杰的事迹在网站上传播,特别是被媒体报道后,对张仁杰的行动,许多人感动、支持和响应,但也有不少人发出疑问或持保留态度:“如果仅仅做了几件事,就这么大张旗鼓地炒作,不知道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这样的炒作,提醒大家还是小心谨慎。”“如果是真心做了3年、5年、10年,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记者从张仁杰的经历中找寻着“感恩中国”的源泉。
张仁杰是安徽六安人,因家贫失学后很早就开始出外打工。13岁的时候他在郑州期间因一时无工作无收入回不了家,靠捡垃圾维生。因他在捡垃圾的间隙还不忘学习,引起一对好心教授夫妻的注意。教授资助他回家并送他到一家武术学校学习。毕业后他来到北京,很快就找了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练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
上班后的张仁杰买了一部300万像素的二手数码相机,在工余经常搞一些街拍,而街拍的对象还是衣食无着的乞讨者和拾荒者,与别人不同的是,张仁杰总是能给他们一点帮助:或者是几块钱,或者是一件旧衣服。在帮助乞丐的时候太投入,以至于经常请假。“组长就跟我说,你老是这样不上班,我们就不要你了!”
2005年7月,张仁杰辞职了,并且把自己的博客改成网站,命名为“感恩中国”,把自己拍照的乞丐生活纪实图片配加说明,发在网页上。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现在只是靠周末打点零工,教人武术维持基本的生活。“网络是媒体,可以把许多信息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们关心帮助乞丐们的生活。”从此,他开始了“媒体人”生涯。
现在的张仁杰思想坚定,对自己的行动有明确世界观。他说:“行动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豪言壮语。政府只是组织者,不可能包办一切。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可能帮助别人,才能够有全社会的和谐。”
“苦恼更多是情感上的”
杨丹,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随父母在北京乞讨的8岁女孩。2005年秋天,张仁杰陪着这个女孩一家人在北京五道口的铁路旁住了一个多月。为给小杨丹治病,他跑遍了在京的慈善机构和基金会,他曾经在北京大学一位慈善家的演讲会上向那位企业家鞠躬请求帮助,然而,他几个月的努力换来的却全是拒绝,直到小杨丹离开人世。
这件事,张仁杰不愿意再提。尽管已经过去一年,当着记者的面说起来,他的表情仍有些痛苦。“这件事情让我很难受”,张仁杰说,“我在写她的时候尽量控制词汇,只是最客观地记录。”让张仁杰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没有一家慈善机构愿意帮助小杨丹,为什么要那么多的审批过程和材料,为什么自称要慈善一生的慈善家不肯伸出援手?
没有钱,住在狭小的房子里,张仁杰都不觉得是什么问题,因为他觉得年轻就是他最大的财富。采访中,他一直在拿自己幽默,他租住的小房间门外的小巷是“感恩中国小路”,旁边的绿地是“感恩中国花园”,经常吃饭的位于立交桥下的小餐馆是“感恩中国餐厅”……看起来,他忙碌而快乐。然而,帮不了别人最令他难过。看到那些流浪老人孤单的身影,没钱治病的孩子渴望的眼睛,张仁杰常常苦恼,“我的苦恼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但却常常想帮帮不了。”
只想这样做下去
张仁杰用照片记录的事情被网友广泛转载,他的感恩中国网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要求捐款和帮助的人也多起来,但张仁杰却一直拒绝直接接受捐款,他在网站的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标明:感恩中国不接受您的捐款,感恩中国仅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和内容的跟踪报道。
张仁杰说他没有精力和时间管钱,无法支配,而且,要捐款捐物的都是穷人,没有真正的有钱人和他联系,“这让我很难受,我不想要他们的财物。”张仁杰说:“我从不赞成卖房卖物,自己日子不过了,去帮助别人;我希望大家不要寄给我钱,只是希望人们能把自己不要的衣物洗干净了送给别人,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就在日常生活中拉他一把。”
出名以后,很多人找上门来,有人建议他接受捐款,成立属于自己的基金会,他否定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网站更能直接帮助人。有国外大学愿意出奖学金让他出国深造,他拒绝了,因为他说自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事情有功利色彩。
张仁杰还有几件想改善的事情,他用了很长时间的二手数码相机已经坏了,镜头无法调焦,自己网站的服务器也没有保障。除了“扫街”,寻找需要救助的人以外,他说,“我只想把这个网站做下去,我就是想把那些流浪乞讨者最真实的生活展现出来,我愿意做个记录者,让人们了解他们。”
~+~+~+~+~+~+~+~+~+~+~+~+~+~+~+~
美国流行“义工旅游”
如果有人问,眼下美国人最热衷的旅游渡假方式是什么,你很有可能会听到的回答是边做义工边旅游。
“义工旅游”(Voluntourism)顾名思义就是游客在旅游渡假期间还充当志愿者的角色,做义工,比如帮助灾区重建,挽救某种濒危的野生物种,还有保护某种自然或者人文资源等等。
*义工旅游走入美国人生活*
义工旅游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在美国,已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甚至是旅行社和酒店都给人们提供参加义工旅游的机会。丽思卡尔顿酒店就在全世界74个地点向游客提供半日志愿者活动。美国的豪华邮轮公司Holland America推出了Cruise With Purpose计划:游客们在阿拉斯加州的朱诺登上科学考察船,为预测阿拉斯加三文鱼的迁徙季节而收集海水样本和测量水温。据一家研究机构统计,美国每20名游客中就有一人曾经参加过义工旅游活动。
业内人士指出,美国人当志愿者做义工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义工旅游的兴起却是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和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之后。义工旅游网站voluntourism.org的创办人大卫.克莱蒙斯说:“我想首先在新千年的头十年里,人类遭受了一些人为和自然灾难,比如卡特里娜飓风、世界各地的大地震,包括中国的地震、东南亚的海啸,当然还有9/11。我认为,所有这些自然和人为灾害提升了人们的意识。”
《义工渡假》一书的作者之一、来自爱奥华州格林内尔学院的道格.卡钦斯表示,科技水平的进步把世界各地的人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他说:“科技让我们的联系更紧密了,让我们感到世界更小了。所以与过去10、20、30年相比,当亚洲发生海啸的时候,身在美国的人可以更近距离地看到或感受到海啸的破坏力。所以人们想去帮助、去回报,而不仅仅是捐钱。”
而很多名人“现身说法”,选择以作义工的方式渡假,也有助于推动美国义工旅游的兴起。一些人看到安吉莉娜.朱利在达尔富尔的身影,会想他们也要在假期做类似的事情。不过卡钦斯认为,美国人参加义工旅游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么做很“时髦”。他说:“很多人确实喜欢到世界各地帮助当地人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希望改善环境。一些想要帮助别人的人则认为,参加义工旅游能够让他们获得更真实的亲身体验。对其他人来说,他们的宗教信仰使他们感到有使命在召唤他们,要他们去做这样的工作。”
*义工旅游让你感受当地文化*
与传统上坐空调大巴、住豪华酒店的旅游相比,义工旅游能够让人们有机会和当地人接触,更深刻地感受当地文化。负责组织义工旅游的非盈利组织“地球大地”(Planeterra)的可持续发展经理利兹.曼宁说:“义工旅游背后的意义在于游客可以与当地人进行更多交流,可以更好地去感受他们所访问的地方,因为我们发现世界各地的大酒店,不论是在加勒比海地区、亚洲还是欧洲都差不多。所以这是一个跟当地人进行更多交流和感受当地文化的机会。”
Voluntourism.org网站的创办人大卫.克莱蒙斯表示,参加义工旅游还能让你有机会结识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说:“与你同行的是一群想要为当地做一些事情的人。这和一般假日旅游时你的同行人是不一样的。”
据“地球大地”的曼宁女士介绍,他们今年还首次开办了到中国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为期两个星期的义工旅游活动。参加者将有机会到成都附近的大熊猫保护区协助建造那里的大熊猫活动中心。
~+~+~+~+~+~+~+~+~+~+~+~+~+~+~+~
日本捐血站奇招百出引人捐血
「捐血行动全城最红」、「捐血救人,绽放生命色彩」……,在日本,单单依靠这几句简单的捐血口号,并不能怂恿一众市民前去捐血助人。近年来,基于年轻人想法改变、以及少子高龄化的影响,日本年轻人越来越不肯响应社会的捐血号召。有鉴于此,各地捐血中心惟有绞尽脑汁,推出各式各样的诱惑服务。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显示,1985年时候,当地共有869万人参与捐血;然而至到2008年,数字却锐减为507万人次。当中以年轻族群的减少最为显著,16至19岁的捐血者由179万减少至30万,而20至29岁的捐血者亦从264万减少为114万。
年轻人不愿捐血的风气日趋严重,致使日本全国血库存量堪忧,很多医疗机构十分担心,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引发「血荒」问题。故此,当地各大输血中心开始思考吸引年轻人献血的种种「怪招」。
以东京吉祥寺一间名为「Takion」的捐血中心为例,中心内部的装潢乃十分别致,犹如一片莽莽森林,进入者仿佛置身于度假胜地般,令人感到非常舒服。另外,大阪京桥捐血站则以地道的抹茶款待来宾;神户的三宫捐血站更向贪靓人士提供修甲服务,别具心思!
去年十月,东京JR秋叶原的「Akiba:F」捐血站亦隆重开张,内部装修成富有宇宙未来感,除了摆放着极受欢迎的动漫画之外,还摆设着很多可爱的公仔供人欣赏。此外,该捐血站每三个月便会举办不同的主题活动,比如说,本月初的一场网络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的活动,便吸引了无数粉丝慕名前来。
~+~+~+~+~+~+~+~+~+~+~+~+~+~+~+~
英酒店「人肉暖床」为客抗寒冬
古有孝子为慈母暖床之举,今有世界知名连锁酒店「Holiday Inn」在英国伦敦及曼彻斯特推出「人肉暖床」服务,费用全免、干净卫生,令旅客在暴风雪不断的严冬中可以「暖笠笠」入眠。
酒店发言人表示,入住「Holiday Inn」位于英国伦敦或曼彻斯特分店的旅客,如果不想在寒冬中钻进冷冰冰被窝的话,现时可以要求酒店工作人员帮忙暖床。负责暖床的工作人员不分男女都会穿上整套连身睡衣及睡帽,然后躺进客人被窝逗留五分钟,卫生之余不需任何费用。
爱丁堡睡眠中心专家指出,最能令人类感到舒适的睡眠温度介乎于20至24度,但更值得留意的是睡房空气、环境及床垫、枕头舒适度都相当重要。
~+~+~+~+~+~+~+~+~+~+~+~+~+~+~+~
美国研究称漂亮女孩脾气更坏 生活中期望值更高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自诩美貌的女性相对脾气更大,更容易发怒。
英国广播公司18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以156名女性学生为对象,研究她们脾气“大小”与矛盾处理方式等。
调查结果发现,那些认为自己长得漂亮的女学生碰到矛盾后更容易发怒。相比之下,自我感觉容貌一般者处理矛盾方式较为温和。
此外,“靓女们”生活中的期望值也更高。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不过,伦敦医学中心心理学家英格丽德·科林斯提醒,这一新发现虽然饶有趣味,但研究人员就此解释时应该谨慎。
“这是针对很有限样本的小规模研究,不可能普遍适用,”她说。
研究显示:易发怒的人伤后痊愈的时间较长
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脾气不好的人,不管是吹胡子瞪眼,还是在公路上泄愤,发生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的几率更高,尤其是男性。而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大脑、行为与免疫》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称,它是首例直接衡量愤怒对痊愈过程的影响的对照实验。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给98名志愿者的前臂上制造了小的烧伤,然后持续8天观察其皮肤的自我复原速度。每个志愿者事先都接受了一系列心理测试,以评估他们感觉和表达愤怒的容易程度和频率,然后按“发怒等级”给他们分类。
受调查者中不包括服用某种药物、吸烟、喝过量高咖啡因的人,也不包括体重过高或者过低的人。
研究结果惊人地明显:不能很好地控制愤怒情绪的人需要4天以上的时间痊愈伤口的可能性,比能控制愤怒的人要高3倍。研究人员还惊讶地发现,愤怒也有细微差别。
被归为看起来“发出愤怒”(带有侵略性或敌意)的人或者“留住愤怒”(压抑怒火)的人与愤怒等级低的人痊愈得一样快。
只有尝试控制愤怒情绪但又失败的人,痊愈的时间较长。
研究人员指出,易怒的人应激激素皮质醇分泌量也比较高,这可能是他们伤口痊愈时间长的部分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