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体积有多大?
一个富翁年纪大了,想从三个儿子之中,选出一个最有智慧的,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富翁于是出了一道题目。他各给儿子一袋金币,希望他们能用最少的钱,买到体积最大的东西,凡是能填满空仓库的儿子,便能接手他的生意。
第一个儿子看柴火便宜,便花了一袋金币,买回好几车柴火,却只填满了仓库的一个角落。
第二个儿子觉得棉花最占空间,就买了价值一袋金币的棉花,但棉花体积虽大,却也只摆满半间仓库。
不久后,第三个儿子也回来了,可是他却两手空空,并将那袋金币原封不动还给父亲。
富翁非常惊讶地问:“你没有完成任务吗?”
但小儿子却说:“爸爸,我已经把东西买回来了,而且只花了您一角钱。”
接着,小儿子走入黝黑的仓库,从口袋掏出一只蜡烛、一根火柴。他点燃蜡烛,光线马上盈满整间仓库。
富商佩服小儿子的智慧,便将事业全权交给他负责。
心的体验
有一句话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相同的道理,我也常听到身边的男性友人想换车,想换最新的计算机,新手机一上市,就迫不及待的抢先购买……这是因为人性的渴求目标,就是“多还要更多,好还要更好”!其实求多、求好不全然是坏事,只是目标必须正确,否则只是永远忙于追逐自己的物质欲望罢了。
我认识一位老太太,在医院里当志工。她年纪也很大了,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医院服务。当我称赞她了不起的时候,她却说,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希望有机会奉献更多!也许,这也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执着,但不同的是,这样的执着却如同故事中的烛光,不但能照亮别人,更能照亮自己!其实体积最大,最能让人满足的东西,是爱!
~+~+~+~+~+~+~+~+~+~+~+~+~+~+~+~
我们都是“木头人”
小时候,很喜欢玩一种“木头人”的游戏,几个小孩子围在一起,嘴里念念有词:“三三四四,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然后摆个姿势就不动了,谁能坚持住到最后谁就是胜者。虽然自己从来没有胜利过,却总是乐此不疲……
后来我发现这个孩童时的游戏原来始终也在伴随着长大后的人们。从喜欢到习惯,从主动到被动,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真的会变成所谓的“木头人”,渐渐忘却了自己原本就是“木头人”,还是“木头人”原本就是自己。也许在人们的眼中,做“木头人”很不错的。可以不想不说不做,不吃不喝不笑不哭,可以机械的不变应万变……
从古至今,历代历朝的统治者们都很喜欢这个游戏,他们总是热衷于把老百姓都变成“木头人”,从而成为愚昧顺从、任其摆布的奴隶。只不过时间久了,统治者自身也变成了木头人。“木头人”臣民加上“木头人”君主,搭建了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木头人”王国。“木头人”的世界看起来很威风、很整齐,不过这“木头人”的世界却是不堪一击的。于是,昔日的泱泱中华日渐沦落。直至近代,已经远远的落后于相继崛起的世界列强,只能被动挨打,割地赔款……
当然,中国还有很多不愿意做“木头人”的志士仁人。鲁迅的《藤野先生》就记载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看到一段放映日俄战争的影片,当日军枪毙据说为俄军探子的中国人的时候,一群目光呆滞的中国“木头人”在麻木的围观着……他终于认识到中国人最需要根治的并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民族精神上的疾病。便从此弃医从文,走上了用笔来警醒拯救国人的道路。历史上还有那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不甘凌辱与压迫的中华英雄,他们都在努力使国人从“木头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难酬蹈海的陈天华、奋笔疾书的邹容、为国捐躯的张自忠、战死沙场的杨靖宇……
然而,我们至今依然在现实中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无法自拔,我们没有感动没有热诚,冷漠麻木的醉生梦死;我们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血性;我们不顺应时代的潮流,不关心生存的空间,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我们无视一些无法容忍的社会丑恶,无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我们会幸灾乐祸,我们会自相残杀;我们也将迟早和那脆弱枯朽的“木头人”一样散架的七零八落……
三三四四,我们都是“木头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贩马商,有匹骏马要出售。可是,他一连在市场站了三个早上,也没有人赏识那匹骏马,于是便找伯乐帮忙。他对伯乐说:"我有匹骏马出售。可是,我一连在市场站了三个早上,也没有人前来问津。请您帮我一个忙:明早到市场去,环绕我的马走一个圈,跟著停下来仔细观察,然后在离去前再多看一眼。我自会好好地酬报您!"伯乐答应了他,第二天早上便到市场去,环绕骏马走了一圈,跟著停下来仔细观察,然后在离去前又再看一眼。伯乐一走,人们马上围住贩马商和他的马。还不到中午,马的身价已涨十倍。这则故事中所有的买马者都有"跟风"的共性,轻信他人的"花言巧语",最后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错过了"质优价廉"的机会。由此告诫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细微之处需要独立的观察,细微之处的哲理质朴简洁,胜过千言万语、鸿篇巨制。
~+~+~+~+~+~+~+~+~+~+~+~+~+~+~+~